自我成長/壓力調適

長者心理健康

家庭照顧者心理健康

孕產期心理健康

親職教養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衛教推廣

網路成癮/物質濫用

職場心理健康

性別議題/情感關係

自殺防治

災後心理調適/創傷輔導
「愛我」還是「礙」我?「恐怖情」~人愛我

臨床心理師 林國勳

阿華家的「男人」被賦予提供家庭經濟的任務,其餘的家務被女人取代了,但並不表示女人不需外出工作。與父親的對話內容,除了一些遙不可及的人生道理外剩下的就只有斥責,這些話語都被家人解釋為是一種「愛」。

阿珍在一個關係緊密的家庭長大,父母親深怕孩子受到傷害,從小就被耳提面命「早一點回家」、「不要隨便與同學、朋友出去」,只要有一個孩子犯錯,其他的兄弟姊妹跟著受罰,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小婷一出生,就夾在奶奶與媽媽之間的衝突中成長,每次奶奶與小婷聊到與媽媽有關的話題,總是不斷地抱怨媽媽的不是,甚至奶奶還會以開玩笑的口語要小婷代替奶奶修理媽媽,不然就以「不疼妳」要脅。有時小婷不小心做了一些媽媽不高興的事情,奶奶總是一旁維護小婷,婆媳戰爭又開始了。

阿凱的父親深信「孩子夠勇敢保護自己才能長大」。放學回家後爸爸喜歡問「有沒有被同學欺負啊!」,若阿凱說出與同學打架的事情,爸爸就會提醒阿凱「不能被欺負,爸爸會到學校找老師…」,阿凱深信這是「父愛」。

多數人一出生就「被愛」,這愛源自於父母天性。我們習慣「被愛」也習慣被「這樣愛」,這種愛成為自己「愛別人」與被「別人愛我」的雛形樣貌。對「愛」偏頗的價值觀與判斷讓許多人進入愛情就以自己的方式「全心全意」為戀人付出。剛開始,種種的限制成為保護對方的理由,讓被愛的人合理化認定自己重要的地位。有時,為了讓戀情持續發展下去,被愛的人也願意持續配合。一旦承受不住這種蠶繭似的愛情,破繭而出的想法讓關係產生了裂痕,抓不回的戀情引發了殺身之禍。「我得不到,誰也別想得到」這瘋狂的想法,成為戀情最後的終曲。

如何避免遇到恐怖情人呢?聖經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有段經節對於『愛』有個耳熟能詳的詮釋,大部分人都有點印象「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凡事包容.凡事相信…;愛是永不止息」。其中「包容」這兩字最重要且是永不止息的「包容」。包容不是毫無節制的忍耐,而是遇到衝突可以忍住一時衝動,待風平浪靜後再好好討論、處理,並且不挑舊帳。

以下幾點符合「模範情人」特質,供參考:

1.善用語言表達想法與情感:「表達想法與情感」不是甜言蜜語、也不是抱怨連連,而是能夠把內在的感受用語言真實表達出來。例如有些人感受到憤怒,可能出現摔東西、搥牆或謾罵…等行為。適切的方式應該是告訴對方事件經過讓自己有了某種想法而引發憤怒感受,若要減緩憤怒,只有針對事件處理才能解決。善用語言溝通,可以減少語言或肢體暴力的頻率。

2.活在有希望、目標的人生:人活著需有希望,相處要長久需有目標。有希望的人活得正向、快樂,有目標的戀情,可以增加互動機會、建立穩定關係。希望、目標不要太遠而遙不可及,也不要太小而一蹴可幾。短期目標可以讓人看到規劃及按部就班的能力,長期目標可以觀察到耐心與毅力。

3.足夠的自我覺識力:對自己身體、情緒狀態有覺察力的人,有較高的控制力。過度忍耐不適感受,容易讓人誤以為有好的情緒管控能力,一旦承受不住容易失控,後果就相當可怕。

4.創傷後恢復力:這個能力與創傷後回到穩定狀態的速度有關,太快的速度可能代表缺乏自我覺識,太慢的恢復速度顯示抗壓力不足,容易長期處在負面思考及情緒當中。

5.敏感的社會直覺力:簡單的說法就是看懂他人臉色。有些人無法辨識表情意義,容易與人發生衝突。

戀愛是譜出幸福婚姻樂章的前奏曲,願意多花一點時間觀察對方、就有機會認識合適對象。同時,也可反思交友的需求,因為「選擇」反映出自己的「需求」。若沒有正確的婚姻價值觀,就難以選到合適的人共度一生。


心理諮商線上預約服務
線上報名專區
影音檔案專區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路(in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