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壓力調適

長者心理健康

家庭照顧者心理健康

孕產期心理健康

親職教養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衛教推廣

網路成癮/物質濫用

職場心理健康

性別議題/情感關係

自殺防治

災後心理調適/創傷輔導
跳脫用藥與不用藥的掙扎 —與臨床心理師一同照顧您的 ADHD孩子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以及政府與各醫療機構對醫療知識的推廣和教育,大眾有更多的醫療知識累積,對於疾病亦有較高的敏感度,不論是學校老師或是家長,都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更加地關注。當孩子在學習時容易分心,或是有上課與同學交談等狀況時,老師經常會先透過聯絡簿、line等方式告知家長,並與家長共同討論因應方式;然而,當情況未有改善,被寫聯絡簿的情形越來越頻繁,甚至孩子的行為已經干擾課堂,或被其他學生、家長投訴時,老師可能會建議家長帶孩子看醫生,已確定是否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問題。

  家長獲知自己的孩子可能患病而需要就醫,對心理絕對是一大衝擊!心中必定掙扎著,我的孩子只是比較活潑,需要就診嗎?會不會只是老師希望管教方便,所以才這樣建議?然而,自己其實也明白地看見孩子的不專心和頑皮,不忍心看見孩子總是被處罰,想著是不是就診對他而言才是最好的。接著,自然地開始衡量就醫與不就醫的利弊得失,猶豫著用藥與不用藥的決定。

  其實,孩子出現行為問題,除了就醫服藥之外,還有許多行為策略,可以協助孩子自我控制、改善不恰當的行為,包括運用行為改變技術、增強與削弱的原理,提升孩子的好表現,降低孩子的不適應行為;調整學習環境,像是減少學習環境的分心物,協助孩子將學習與專注進行適當連結,提升學習成效,亦或是增加視覺提示,提升孩子的警覺度,注意到學習內容的變化或是自我提醒學習規範等。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較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需要他人拉他一把,但家長、老師們沒辦法時時刻刻提醒叮嚀,因此,長期目標仍希望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就如同孩子在玩盪鞦韆,目前還沒辦法靠自己的力量盪起來,需要家長推他一把,注意力藥物就好比這個推手,然而,一旦孩子開始盪上天空,即可開始教他如何自己透過身體和絕的力道控制,來讓鞦韆持續擺盪,而這個維持技巧,就是行為策略;當孩子習得這些策略後,孩子身後的推手,包括家長老師的反覆提醒與叮嚀,以及藥物,都可以逐漸減量、退役。

  臨床心理師正是能與家長討論協助程度、教導家長適合孩子的行為策略的角色;臨床上,許多家長會抱怨,代幣制度做了、該罵的罵了、該稱讚的也稱讚了,愛的教育、鐵的紀律都執行了,為什麼我的孩子還是沒有進步?是行為策略對我的孩子無效嗎?其實不然,當臨床心理師進一步和家長、孩子釐清後,總能發現實際執行上的缺漏,像是訂定規範前未與孩子討論來達成協議、稱讚的語句後面總是附帶責罵或條件、獎勵與規範難度不成比例等等。透過與臨床心理師討論,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可以被看見,也能為孩子和家長訂定個別化的行為改變計畫,同時還會關注改變過程的親子關係、孩子的情緒變化、建立孩子成就感、提高其挫折忍受度,並關照家長的親職壓力,教導正念或其他情緒壓力因應技巧。

  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而您陷入讓孩子用藥與不用藥的掙扎時,不妨與臨床心理師討論,找到最適合您與孩子的治療方案,也舒緩您心中的決策與照顧壓力。

 

作者: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 兒童發展中心 陳奕臻臨床心理師


心理諮商線上預約服務
線上報名專區
影音檔案專區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路(in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