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臨床工作生涯中,常聽到家長說到家中孩子是情緒爆爆龍,衝動控制力差的族群尤為明顯,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縮寫為ADHD),家長們對此常頭痛不已,也覺得束手無策。「情緒行為曲線(Acting-out behavior cycle)」是一個引領家長們看到情緒快速變化的好途徑,接下來,筆者將逐一地、簡要地說明各階段的含意,最後,也將提供介入時機與策略的淺見供家長們參考。 「情緒行為曲線」是在講述情緒感受因環境刺激影響而變化的一種歷程,這個概念是由Geoff Colvin及Terrance M. Scott在2004年出版的《Managing the Cycle of Acting-Out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一書中提及。情緒行為曲線以縱軸為情緒行為強度、橫軸為時間進程的方式來展現情緒行為變化歷程,歷程中大致劃分為7個階段,分別為「冷靜期(calm)、誘發期(trigger)、躁進期(Agitation)、加速期(Acceleration)、爆炸期(Peak)、消退期(De-escalation)、恢復期(Recovery)」註1。 「冷靜期」意指人的情緒行為未受到特定環境刺激或事件影響,此時,人的理智在線,是個可接納旁人指示或意見的狀態;「誘發期」表示此人突然遭遇到某個環境刺激或事件,例如:積木組不好、考試成績差、師生口角、手足衝突等,這階段的誘發線索有時會較內隱,咻一下就進入了下一階段;在「躁進期」中,因「誘發期」狀態尚未被妥善處理,躁動表現會漸增,諸如:難專注在活動中、坐立不安、做事興趣缺缺等,某些族群的躁動會相對隱晦,比如:成人或較年長的兒童,若沒仔細偵測並做即時處理,情緒行為強度會再快速躍升;「加速期」期間,由於刺激或事件造成的內在動盪持續擴大,不適切行為的樣貌會更多、激烈度會更高,比如:叫囂、爭辯、反抗、謾罵等,此時旁人會明確意識到「出問題了」,但如果回應方式是硬碰硬,又或者是高壓控制,情緒行為爆炸時間就近了;「爆炸期」是一種短暫失控的狀態,嘶吼、叫喊、傷人、傷己、壞物是可以預見的,這也是最不樂見的情況;「消退期」是強烈情緒行為反轉緩慢向下的狀態,這時候人多會短暫呈現空茫的狀態,理智線雖嘗試連接,也開始有懊悔感,但若要試著回顧剛才的一切,常得到的回應是卸責[如果不是誰誰/什麼事物,我就不會…]、否認[我沒有…]或抗拒回應等;隨著時間推移,緩慢進到「恢復期」,人會獨自做一些熟悉的事情,持續讓情緒回到平靜,也較能配合外在環境的指示,但仍會傾向迴避談及爆炸期的種種,最終,當次情緒行為曲線就宣告落幕。 實務工作者針對情緒難以自控的族群多會以「事前預防」與「事後處理」兩個方向進行情緒行為的介入。以「情緒行為曲線」發展歷程來看,實務工作者多以「爆炸期」做為切分點,從以下三個面向切入:一、「冷靜期」的情緒狀態辨識、情緒緩衝策略發想,因為理智還在線,比較能與他人做理性溝通與思考,讓情緒在壓垮自己前,提早準備自助的撇步;二、「誘發期、躁進期、加速期」的生理變化覺察訓練、旁人即時觀察回饋、情緒預防策略上場、增加問題處理彈性等方式,讓情緒大軍進逼時,盡可能地透過「外在」或「內在」方式做曲線發展的截斷、情緒堆疊時間的縮減、及行為破壞程度的降低,讓情緒變化成為一個平緩坡;三、通過「消退期和恢復期」的旁人引導與伺機討論,嘗試回顧及面對情緒行為的因果脈絡,思索如何收拾爆炸後的殘局,也能進一步與周遭他人商討傷害性更低、波及幅度更小的的爆炸替代選項,讓自己與環境周遭的人事物能更和諧地共處。 註1:國內目前尚無情緒行為曲線的翻譯專書,故曲線階段的中文翻譯僅供參考。 |